当前位置:首页 > 看分布式光伏飞入百姓家 >

看分布式光伏飞入百姓家

来源 大旱望云霓网
2025-04-05 14:10:51

如果回顾2002年,当年新增银行贷款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高达到96%。

10家样本企业中,有3家贷款企业同时进行民间资金借入和借出,企业银行借款、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三项合计超过2亿元,涉及面较广,潜在风险巨增。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是当前企业融资的两大主渠道。

看分布式光伏飞入百姓家

8家企业表示在难以偿还全部债务的情况下,会选择优先偿还民间借贷。负面影响 (一)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调查显示,有个别企业同时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从事民间借贷借入和借出融资活动,既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又从事资金借入和投资,相互调配混用,融资类别和行为较为复杂,这样容易引发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财务危机,影响金融稳定。(三)加大企业资金链风险,影响金融稳定。当前社会资金整体偏紧,企业融资呈现出复发化、多途径化的特征,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交织渗透现象较为常见,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银行信贷资金通过企业流入民间借贷、企业将民间借贷用做过桥资金偿还银行贷款等现象并存,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安全、信贷政策调控以及金融稳定极易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银行贷款转借加大信贷资金风险。另一重要途径就是从专业的民间借贷者(包括个人、公司、中介)取得,专业民间借贷者大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由此生出一个悖论:金融机构借助大而不能倒扩张信贷,绑架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则因大而不能倒抑制全面的金融改革。

对此,一个可行的补充性选择是:允许大量的民营资本设立银行,或者参股国有商业银行。据此建议,总体上仍可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思路,包括两个方面:在金融业的国际开放方面,采取渐进式改革策略,否则,在国内金融机构尚未成长起来之际,过于激进的改革策略会使国内金融机构丧失发展机会。但是,现代社会不存在完全的私有化金融机构,像银行、信托之类的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公司制的组织形式,所以就出现了代理问题。在金融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下,管理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又不对金融机构破产负无限责任,而股东又很难识别管理者的一些决策是基于机构利益还是管理者私人利益,所以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就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从事一些风险较高收益较大的投资,以最大化私人利益。

【关 键 词】金融改革/银行体系/大而不能倒/系统性风险   一、稳增长与金融改革 现代观点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和血液,金融市场的边际变动会引起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较大变动,而改革者也担心,相对脆弱的经济体难以承受激进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所带来的冲击,甚至可能会引起实体经济崩溃、导致改革逆转,所以,降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稳增长就成了金融改革的首要前提。但是,2012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234亿元,达到1.07万亿元。

看分布式光伏飞入百姓家

可见,影子银行其实是商业银行的影子,不仅没有挑战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反而固化了银行主导的金融市场结构。但是,这一策略至少需要三个前提:一是稳增长能够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否则,稳增长就成了抑制金融改革的理由。在此形势下,2003年新成立的银监会启动了新一轮改革,推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让渡部分股份,吸引境内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① 即使如此,2002年年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然高达25.37%,远高于国际标准。

这种不透明的交易方式其实鼓励了投资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加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不是一种可复制的金融机构退出模式。二是不去杠杆化,让风险不断积累直至系统性风险爆发。(三)顶层设计与微观机制缺失 针对金融机构的大而不能倒问题,有三种思路:一是直接去杠杆化。此外,在民间资本未进入之前,国有商业银行是否能够系统性地降低风险,并改进自身效率?如果没有,那么推迟民间资本进入只会增加风险,而不会降低风险。

但是,由于面临大而不能倒和隐性担保等问题,监管部门实际上不可能渐进地挤出系统性风险。但是,长期以来,风险偏好型的民营银行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一直是监管部门谨慎对待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主要原因。

看分布式光伏飞入百姓家

如果选择较小的影子银行破产,就不能起到挤出系统性风险的作用,也不会促使其他金融机构重新评估金融风险并启动去杠杆化过程:如果允许较大的影子银行破产,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爆发,而这是各级政府所不能接受的。然而,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还是暴露了出来,巨额不良贷款已经对当时经济形成了一个很大隐忧。

在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的私有化成分更低,包含着多重且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代理问题更为严重,所以管理层的风险防范意识更低。客观上,渐进式改革可以避免短期内风险爆发,赢得金融改革时间。这样做的不利之处是,政府要承受经济放缓的压力,甚至给一些行业带来极大冲击。④2001年数据根据2002年7月12日国际金融报报道《中国金融统计渐趋透明》和2002年数据估算获得。究其原因,企业债中有80%直接来自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公司,这些债券往往被认为是安全的。在中国,所谓影子银行泛指正规商业银行体系、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以外的金融中介活动,主要包括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融资、委托贷款、表外商业汇票、小贷公司、担保典当和地下融资八项。

3.就目前而言,通过允许个别违约事件的出现来警示其他金融机构的有效性并不高,所以从长期看,一个更现实的选择是允许大量的违约事件出现。(二)金融监管与民营银行 一个具有竞争性的银行业的形成需要私人资产的大幅增加,只有实现这一点才能产生真正的竞争,利率市场化才能随之出现。

具体而言,目前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扩大金融改革进程: 1.金融改革需要同时引入许多家新的金融机构,而不是引入少数几家银行,以便从一开始就消除大而不能倒的悖论。第一,渐进式改革所建立的新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彼此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竞争,它们迟早会成为垄断性金融机构,也会因为大而不能倒而出现道德风险,进而绑架实体经济。

总之,金融改革是一个不断化解风险,同时又不断积累风险的过程,而且事后来看,它所积累和创造的金融风险多于由此所化解的风险。⑤2003-2003数据引自wind数据库。

但是,央行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职能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以致出现银行开办企业现象,而这导致高信贷投放和投资膨胀,与之相伴的则是国有专业银行高达18%的不良贷款率。这种增量改革可以赢得金融改革时间,避免短期内风险爆发,同时也内含着多重困境。  注释: ①资料来源:http://app.cnstock.com。(一)金融抑制与影子银行 融资缺口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诱发了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共存的二元银行体系。

对此,监管当局采取了一贯的解决思路,即成立新的金融机构来化解当前的银行风险,只不过这次是拟设立五家新民营银行。它们共同决定了中国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及其问题所在。

但是,相比于商业银行表内受到严格监管,银行理财、银信合作等表外业务受到较少监管。此外,在选择影子银行违约方面,利己主义的监管者存在寻租行为,从而更加扭曲选择性问题。

而且,从风险分散角度看,即使金融改革出现失误,也是由许多家银行承担失败风险,而不是由少数几家银行承担风险。据此有学者认为,2014年的两次钱荒、超日事件是央行故意为之,意在试探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以挤出影子银行。

  三、金融改革与金融风险积累 在渐进式改革策略下,每次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化解了既有体制缺陷所引起的风险,同时也内含着改革的不彻底性。在此形势下,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剥离给新组建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使它们由专业银行转变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从商业银行公司化的角度看,当今世界几乎不存在完全的私有银行,在中国完全私有化的可能性更低。注释:①1993-1999年数据引自:高洪星、杨大勇.经济转型期不良贷款与政策性贷款研究[J].财贸经济,2000(10)。

②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对此,一个明智的选择是权衡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所引起的风险与现有银行体系所引起的风险之间的危害程度。

此外,个别违约事件可能只是反映了隐性担保人的有限财力,投资者并不会据此得出整个市场会出现系统性风险的简单结论。在实际的金融改革中,具体表现为实体经济的稳定性而非经济转型升级、金融稳定性而非金融市场有效性成了改革重点。

②2000年数据引自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且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数据。此外,对于政府来说,国有银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政府不会允许国有银行破产,甚至不会让国有银行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这势必会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

最新文章